黄忠死于替关羽报仇的伐吴之战,那只是小说的虚构,事实上黄忠死于刘备称帝前,而刘备是在称帝后才伐吴的。
黄忠的死亡时间,在《三国志·卷三十六》中有明确记载:“先主为汉中王,欲用忠为后将军,诸葛亮说先主曰:‘忠之名望,素非关、马之伦也。而今便令同列。马、张在近,亲见其功,尚可喻指;关遥闻之,恐必不悦,得无不可乎’先主曰:‘吾自当解之。’遂与羽等齐位,赐爵关内侯。明年卒,追谥刚侯。子叙,早没,无后。”
刘备怎么跟关羽解释的,史料没有记载,但费诗那番话,应该是刘备教他说的:“先主为汉中王,遣诗拜关羽为前将军,羽闻黄忠为后将军,羽怒曰:‘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!’不肯受拜。诗谓羽曰:\"王(汉中王刘备)与君侯(汉寿亭侯关羽),譬犹一体,同休等戚,祸福共之,愚为君侯,不宜计官号之高下,爵禄之多少为意也。’”
在《三国志》中,关羽瞧不起黄忠,并不屑与之同列,那是很正常的事情。黄忠在建安十三年前名声不显,只是跟随刘表侄子刘磐防守长沙攸县的一个中郎将,曹操占据荆州后,黄忠随大流投降,职务临时晋升半格为“假行裨将军”,仍然在攸县归长沙太守韩玄指挥——所谓假行裨将军,那就是试用期或代理裨将军,得立了功或熬够时间才能转正为裨将军,再往上才是偏将军、杂号将军。
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南征四郡,“武陵太守金旋、长沙太守韩玄、桂阳太守赵范、零陵太守刘度皆降”,根本就没有发生任何战斗,这也是可以理解的:曹操是大汉丞相,刘备是汉室宗亲、左将军领豫州牧,在级别上都高于郡守,所以那四郡归谁管理,太守们都不在乎,只要战火不燃,百姓无殃,自己还能当土地爷,主公姓曹还是姓刘有啥区别?
黄忠并不曾与关羽战长沙,他只是跟随韩玄投降的一个汉末最老中郎将假行裨将军,投降刘备后入川作战有功,直接跨过真裨将军和偏将军而晋升跟荡寇将军平级的讨虏将军,后来又跟关羽同时晋升四方将军,这晋升速度太快,甚至超过了追随刘备多年的牙门将军、翊军将军赵云,这肯定让关羽十分不满:主公用人如积薪,后来居上!
黄忠在入川作战中“常先登陷陈,勇毅冠三军”,汉中之战又阵斩了夏侯渊,确实功劳不小,但是赵云也没闲着:在留守荆州期间救回了差点被孙夫人拐带到江东的幼主刘禅,在入川之战和汉中之战也屡建奇功。
《华阳国志》记载,刘备入川中途受阻,黄忠先登陷阵并不能长驱直入,诸葛亮张飞赵云则攻城略地大显神威:“关羽统荆州事,诸葛亮、张飞、赵云等溯江降下巴东,入巴郡。巴郡太守巴西赵筰拒守,飞攻破之,获将军严颜,赵云自江州分定江阳、犍为,飞攻巴西,亮定德阳。”
赵云连下两郡,按照汉朝军功制度,有两次封侯之功;《三国志》对汉中之战记载比较简略,《资治通鉴纲目》、《十七史纂古今通要》、《蜀汉本末》、《群书考索》等史料,都说赵云的骑兵部队才是刘备取汉中的主力(笔者写过,这里不再赘述),《详注史略补遗大成》更是将赵云与关羽并列:“昭烈用赵云而取汉中,遣关羽而攻樊城。”
古人不像今天的读者诸君一样很容易就获取大量史料——过去“藏书万卷”那得是公侯之家,而现在我们在电子图书馆随便一搜,就能找到很多赵云在汉中之战做主力的史料记载。
关羽反对黄忠晋升四方将军、关内侯是不是替赵云抱不平,诸葛亮应该知道,因为正史中的诸葛亮跟关羽关系不错,关羽也很尊敬诸葛亮,两人常有书信往来。
放下正史不提,单看《三国演义》,我们也能找到关羽瞧不起黄忠的理由——在长沙之战中,黄忠这老汉表现得就不大地道。
当时的黄忠肯投降汉贼曹操,却不肯归顺大汉皇叔刘备,还口出狂言,先是自吹“不须主公(称韩玄为主公,这就有问题,因为当时只有一方诸侯霸主才有资格被称为主公,而韩玄只是归顺了曹操的一郡之守,还没资格与董卓、吕布、曹操、袁绍、袁术、孙权、刘表、刘璋相提并论)忧虑,凭某这口刀,这张弓,一千个来,一千个死!”
黄忠见了关羽,说话也很不好听:“云长见一老将出马,知是黄忠,把五百校刀手一字摆开,横刀立马而问曰:‘来将莫非黄忠否?’忠曰:‘既知我名,焉敢犯我境!’云长曰:‘特来取汝首级!’”
什么叫“我境”?都是大汉疆土,你黄忠莫非也想帮韩玄割据称王?
两人第一天交战不分胜负,第二天黄忠马失前蹄,那实际是控马之术不精,关羽一刀下去,战斗就结束了。
关羽不肯趁人之危,黄忠就应该感激不杀之恩,即使不献城投降,也不应该再次出战,而且他使用弓箭的时候,也是晃了关羽两次:“把弓虚拽弦响,云长急闪,却不见箭,云长又赶,忠又虚拽,云长急闪,又无箭,只道黄忠不会射,放心赶来。”
我们可以说是黄忠“想昨日不杀之恩,不忍便射”,也可以说黄忠是虚虚实实让关羽放松了警惕——前两箭,关羽是有闪避动作的,第三箭没有闪,这才射中了关羽的盔缨。
在关羽看来,自己并不是躲不开黄忠的箭矢,而是被黄忠的虚招儿骗了,所以关羽饶黄忠是真,黄忠饶关羽则未必。
韩玄并非明主,黄忠对韩玄愚忠,实际是对长沙百姓不负责任,而且也没有看清天下大势,在这方面甚至远不及魏延:“韩玄残暴不仁,轻贤慢士,当众共殛之。”
可能刘备也看出黄忠不如魏延可用,所以在选择魏延为“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”而没用黄忠,关羽和张飞都没有意见。
汉中之战,黄忠阵斩夏侯渊,这功劳确实不小,但是在关羽看来,却有些胜之不武,尤其是“走马换将”,也就是用夏侯尚换被夏侯渊生擒的陈式,黄忠表现的很不诚信:“黄忠带着夏侯尚,夏侯渊带着陈式,各不与袍铠,只穿蔽体薄衣。一声鼓响,陈式、侯夏尚各望本阵奔回。夏侯尚比及到阵门时,被黄忠一箭射中后心。”
虽然已经是汉末三国时期,但诚信和道德还不能一点都不讲,后来的司马懿让誓言变得一文不值,黄忠那一箭,也让交换战俘变得更加困难。
黄忠背射夏侯尚,这一手玩儿得确实不漂亮,跟杀俘也没有太大区别,所以他拿下定军山、阵斩夏侯渊之后,刘备也没有完全表扬,裴松之在给《三国志》蜀汉五大将合传作注的时候,对其他四大将都补充了大量史料,唯独黄忠那一条“干干净净”,没有增加一个字。
陈寿写《三国志》,对黄忠基本是一笔带过,还有意穿插了诸葛亮和刘备的“讨论”,讨论的文字还很详细,这就很有意思了,熟读《三国志》和《三国演义》的读者诸君,对诸葛亮的“担忧”肯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:在您看来,关羽不反对张飞赵云马超与自己同列,却偏偏不屑与黄忠为伍,是不是事出有因?
方舟配资-配资杠杆炒股-在线实盘配资炒股平台开户-股票配资开户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