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死前最大失误,把顶级战将让给曹丕,他的实力相当于2个魏延!那么刘备让给曹丕的战将又是谁呢?
人无完人,金无足赤,在刘备临死之前虽然看透马谡之才不可大用,但是刘备却犯了一个最大的失误,由于疏忽刘备把这个顶级战将拱手让给曹丕,如果此人一直在蜀国,相信汉中不会丢失,邓艾也打不进成都。
刘备拱手让给曹丕的这员战将是谁呢?此人不是别人,他正是此前阻止刘璋面见刘备的川中将领,他正是黄权。
黄权有一定的武力值,除此之外擅长谋略,可以说在川中黄权乃是继法正之后的“奇谋参谋”,早在刘备占据成都之时,黄权便向刘备进言,声称一定要占据汉中,如若不然曹魏随时都可以率军来犯。
在史料《三国志》之中记载,权进曰:“若失汉中,则三巴不振,此为割蜀之股臂也。”,后来刘备率军和曹操相争汉中,在得到汉中之后刘备以魏延为汉中太守。由此看来,黄权的战略眼光非同寻常。
公元219年,关羽北伐失利,最终惨死于孙权之手。刘备在称帝之后,发出第一道军令东征孙权,而此时的诸葛亮,包括赵云等人都反对刘备伐吴。因此诸葛亮和赵云都不能跟随刘备参加东征孙权的战事,怎么办呢?攻打孙权绝非儿戏,于是刘备决定带上马良,吴班、冯习、张南等人。
当时黄权深知攻打孙权的重要性,因此在刘备出军之前提出过这样一个战略,在史料《三国志》之中有明确的记载,权谏曰:“吴人悍战,又水军顺流,进易退难,臣请为先驱以当寇,陛下宜为后镇。”先主不从。其实从黄权的战略来看,他是想过退路的,而当时刘备已经被仇恨冲昏了头脑,压根没有想过退路。如果刘备采取黄权的建议,由黄权打头阵,相信刘备很难在夷陵兵败。
再者,黄权深懂兵法和谋略,不会不知道在炎热的夏季不能将兵马扎营在山林之处。只不过刘备当时一心想着吞并孙吴,替关羽报仇,因此刘备亲自带队杀向孙吴,任黄权为镇北将军,督江北军抵御曹魏,防止曹丕进军,避免双线作战。
而刘备虽然在前期攻克孙吴城池,但是最终却中了陆逊的火攻之计,刘备大军损失惨重,川中二代战将几乎全部阵亡。唯独黄权所在的“江北大军”完好无损,只不过当时黄权无法和刘备合军一处,被孙吴陆逊的大军隔断。
由此一来,黄权在几经思索之后,最终投奔曹丕,当时黄权手底下大概有一万精兵。在黄权投奔曹丕之后,刘备说了这样一句话:孤负黄权,权不负孤也。意思就是在刘备心中,他是不恨黄权的,很可能还会感谢黄权。
道理也非常简单,刘备此次出兵就是为了攻打孙权,如果黄权率军投奔孙权,这和直接打刘备的脸一样。如果投奔曹丕,相当于就是给足了刘备面子。
只不过,刘备在白帝城之时,即使后悔当时没有听取黄权的战略,也无法改变结局了。活生生把顶级战将黄权让给了曹丕,要知道以黄权的实力,综合来看绝对相当于2个魏延。
第一,黄权提出汉中策,提醒刘备占据汉中,再图发展。第二,黄权在刘备东征之时,提出先让他去探探孙吴的实力,也就是说黄权在率领兵马作战方面,能力非常出色。其次,黄权非常忠心。
此前刘备入蜀之时,黄权不为所动,在刘备占据成都之后,黄权才诣降刘备。
史料《三国志蜀书》记载:及先主袭取益州,权闭城坚守,须刘璋稽服,乃诣降先主。看看这便是黄权的忠义,谁得黄权就相当于是得到了一个战将,外加一个参谋长,而蜀国失去了黄权,就相当于少了一个顶级的忠义战将。
当年汉中之战时,黄权是刘备的“参谋长”,如果夷陵之战,刘备采取黄权的战略,即使打不过孙吴,也不会遭到大败。可惜的是刘备当时一意孤行,不但害苦了三军,而且还连累了诸葛亮等人。
在刘备夷陵大败之后,川中内部矛盾升级,不少地方出现反叛,而诸葛亮经过数年之久才成功恢复蜀国的平定,最终在平定南中之后,诸葛亮才率军北伐。如果黄权一直在川中,相信诸葛亮北伐会多一个参谋长,同时很有可能帮助姜维铲除宦官,总之蜀国失去黄权,的确是刘备生平最大败笔,对于此,各位看官朋友如何看待呢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。
方舟配资-配资杠杆炒股-在线实盘配资炒股平台开户-股票配资开户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